三、深化耕层、精细整地
秋季深耕整地,可以有效打破犁底层,改善土壤结构,提升土壤肥力,保水保墒,提高抗旱能力,并有效提高下季作物的播种质量,提升作物产量。不同地区应根据气候、土壤特点因地制宜选择高产高效机械化耕作模式,并配套先进适用机具装备,尽早做好秋耕秋播准备工作。
(一)耕作模式选择
1.北方一熟区
风沙干旱区应优先采用保护性耕作技术,按照“多覆盖、少动土”的保护性耕作要求,做好秋季秸秆处理和田间留存,因地制宜选用秸秆整秆、切段、粉碎等覆盖还田方式,并按照大量、部分、少量等比例合理确定秸秆还田量,必要时,可选用秸秆大量覆盖还田条带耕作方式,提前做好播种带处理;一般2—3年深翻或深松一次,形成“一翻两免”、“一松两免”等方式。
气候冷凉、土壤板结、潮湿黏重等不适宜保护性耕作地块,宜充分利用农时开展“秋整地”,科学选用深松、翻地、旋耕、耙地、起垄等耕整地技术,抢农时,增积温,尽早达到待播状态,并建立“土壤水库”,有效接纳冬季降水,增强蓄水保墒能力。
2.黄淮海两熟区
应根据土壤情况,及时开展耕整地作业,科学合理选择搭配翻耕、深松、旋耕、耙耕等耕整地技术,切实提升种床质量,为小麦等作物高质量播种创造良好条件,并探索建立轮耕技术模式,逐步实现耕层深化,如第一年采取深翻+耙地方式,第二年采取旋(免)耕方式,第三年采取深松+耙地方式,第四年采取旋(免)耕方式,第五年再轮转到第一年方式。应避免连续应用旋耕等单一方式,造成土壤团粒结构破坏、耕层变浅等不良后果。
3.其他地区
可参照黄淮海两熟区建立合理的轮耕方式,如“一翻两旋”等。